关注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纺织人榜单
4月28日上午,2022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举行。大会表彰了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200个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称号、966名职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956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名单中,曾获纺织行业“中国纺织大工匠”殊荣的裴宝林、钱琴芳、姜正涛、车社海、郭超五位同志,喜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榜单。
裴宝林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锭子厂工具设备修配班班长,高级技师
2021年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
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有难题,找裴师傅,他可是咱厂里的‘百事通’”。这是经纬智能公司锭子厂一线工人们最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也是对工具设备修配班班长裴宝林莫大的肯定。
52岁的裴宝林扎根一线30载,现任经纬智能公司锭子厂工具设备修配班班长,待人谦逊随和,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不管是设备调试、技术指导,还是程序优化、质量把关,问题到了他手里,都会迎刃而解。
1990年,裴宝林从技校毕业分配到了经纬智能公司专件事业部,成为一名普通的车工。他所在的技措组承担着棉纺专件专机的设计和制造任务,是一个综合技能要求超强的班组。好几次忙完车工工序的裴宝林,看着师傅们一个个像陀螺似的忙个不停,自己却只能干着急,这让他下定决心要在最短时间内攻下车钳铣磨等各工种的技能。他的勤奋、好学、上进,让师傅们喜在眉梢,纷纷将各自的绝技倾囊相授。离开经纬已经20多年的老技师许逵谈及他的关门弟子“小裴”时,自豪地说:“这孩子聪明、钻研,是个难得的好工人”。
“功成唯志,业广为勤。”在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中,裴宝林逐渐成长为一位技术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技术工人,多次摘得公司组织的车工技能比武大赛桂冠,并走出经纬走向各类竞技赛场,在技术比武中独占鳌头。如今,在经纬智能公司,只要涉及零件加工难题,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裴宝林,而他总会凭借各种“绝活”将难题攻下。
2008年,裴宝林调任钢锭盘组任组长。钢锭盘组特点是清一色的数控加工设备,而裴宝林从未接触过数控,根本不知道什么G代码、M代码。于是,他白天处理班务,晚上一边学习一边操作,两个月时间就拿下了数控基本理论和编程技术。他和组员们尝试采取整合工艺流程、变换加工方法、革新自制工装、改进绩效管理等多种举措,使钢锭盘组关键工序压装割纱器效率在3个月时间内提升了4倍,使钢锭盘成为经纬智能公司专件事业部锭子厂首个免检产品。
尝到改变和创新“甜头”的裴宝林,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来自现场、现场决定市场”的准则。曾经有一段时间,装配班的锭脚清洗机一天会出现五六次的卡料现象,严重影响班组整体工作效率。裴宝林一连三天蹲在现场,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胆将固定零件的部位由悬空导引方式改为底座固定,卡料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零件型号多样,固定工装单一不能满足品种多样化需求。他坚持持续改进,巧妙地在圈状的工装外侧又套了一个工装,保证了多品种多型号零件的有效固定。
就是凭借这种敢变巧变的劲头,裴宝林成为一线班组争相请教的“问题终结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裴宝林共有自制锭胆结合件流水工作线、装配锭脚清洗机、设计制作弹性管去毛刺专机等11项自主改善项目获得各级嘉奖,为公司创造经济价值超过400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经纬智能公司成立了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裴宝林创新工作室”。如何利用工作室平台,通过“传帮带”助力青年成才,更好地服务生产,成了裴宝林思考和不断摸索的课题。“裴宝林创新工作室”成立8年来,在经纬智能公司锭子工艺技术攻坚、产品生产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累计实现创新成果200余项,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凭着勤于学习、勇于改变、敢于挑战三把“金钥匙”,裴宝林从一名普通的车工一步步成长为公司上下交口称赞的“工匠型人才”。
钱琴芳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组长,高级工程师
2021年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
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一身素净大方的工作服,爽朗的笑容中透着随和,这便是钱琴芳给人的第一印象。
走进钱琴芳的办公室,办公桌上各类工作用品摆放井井有条,处处透出主人的标准化作风。在靠墙的柜子里,整整齐齐放着半柜子工作日志,随手翻开一本,满满地记录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和试验结果。像这样的笔记本,钱琴芳已经积攒了50多本。一摞摞的笔记,垒起了钱琴芳近30年染色职业生涯的拼搏与坚守。
1992年,钱琴芳作为“苗子”被企业选派到苏州大学举办的染整大专班进行脱产学习两年,从此,钱琴芳走上了纺织品染色开发的道路。
2000年,凭着掌握的精湛配色技术,钱琴芳成为了盛虹集团公司分厂遇到生产问题的首选咨询对象。为了帮助分厂提高一次成功率,钱琴芳和团队成员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全公司几百支染料进行了系统的打样分析,从这时候开始,钱琴芳的心里就埋下了要做标准化配色技术的愿望。
2010年,钱琴芳提出了“中央颜色数据库”的概念,但当时的国外颜色设备厂家不同意开放数据接口,同时公司信息化程度也无法达到数据互通的水平。钱琴芳并没有气馁,她坚信,电子信息等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在传统的纺织印染也能做到,印染行业也可以有“灯塔工厂”。自此,盛虹印染拉开了“两化融合”这一建厂以来最大自我变革的帷幕。理想有多高,困难就有多大。盛虹印染既有自建分厂,也有兼并分厂和合作分厂,同时实行的是“一厂一品”的发展战略,设备型号复杂、产品种类繁多,各分厂发展程度和自动化水平也不尽相同,摆在钱琴芳面前的工作千头万绪,“海量”的基础数据需要收集、整理、分析讨论、制定参数,随时会遇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子项目亟待解决。几年间,钱琴芳带领技术和信息化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围绕“两化融合”先后进行了70多次项目攻关,考察、引进设备600余台套,开发MES、CRM等信息化系统,公司整体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间到了2016年,已经凭借出色的创新成绩被集团委以重任的钱琴芳,认为推进颜色管理系统的时机已经到了,她再次提出了经过优化的“纺织颜色大数据系统”。该系统配色模块放弃了国外颜色设备厂家基于染料属性进行配色的模式,选择自主开发找色系统。基于400余支染料、26000余种面料基材、每年新增的200多万个颜色配方整理形成庞大的基础数据库,开发找色功能,解决国外设备厂家软件无法适用多种类基材的问题;开发基于经验的色差值修色算法,补充解决三刺激值匹配算法不适用的情况,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目前,盛虹集团已经实现了打样设备自动化、配方智能化、工艺智能化,配色一次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打样操作难度不断降低。与几年前相比,配色效率提升40%以上,劳动强度至少降低50%。
现在,钱琴芳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花在“传帮带”上。在她看来,培养更多高水准技术人员才能够实现标准化操作,让染色一次成功率不断提升才是关键。出色的工作成绩,钱琴芳的团队被授予“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姜正涛 即发集团有限公司纬编工,高级技师
2017年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
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今年40岁的姜正涛从一名高中生一步一个脚印,用钉子精神将纺织行业中的纬编工做到极致,从“能工巧匠”走到了“大国工匠”。
纺织行业的纬编工在古代被称作“织娘”,从事这一行业的大都是心灵手巧的女工。姜正涛高中毕业后进入即发集团成了一名纺织工人。当时男纺织工人不多,姜正涛就是敢吃“螃蟹”的那个人。姜正涛说,纬编工从事挂纱、接线头、接尾纱、换针、下布等多道工序,担任着整个纺织的重要环节,布织得好不好、多不多是衡量一个纬编工的重要标准。
刚进厂时,姜正涛从学徒工开始,有时“笨手笨脚”出过不少问题,但他“笨鸟先飞”,每天早早地来到公司苦练基本功,从接线头开始反复练习,虚心向师傅请教,晚上回到家再总结一下当天学过的技能,慢慢地,他从挂纱、接线头、接尾纱、辨认纱支、下布到换针、挂料、看布面,从操作2台织机到操作4~5台织机,从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熟练的纬编工,每年的质量指标都达到99.8%以上,质量、产量都高于全厂平均值。
在全国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的即发集团颐和公司,姜正涛是众多纬编工中的“能工巧匠”,他凭借熟练的技艺和刻苦钻研的劲儿,在“针头线脑”之间,创造出了一项项佳绩,他和工友们生产的产品也“漂洋过海”销往国际市场。
姜正涛工作的车间,密密麻麻的棉纱萦绕在机器上方。姜正涛介绍,这台机器上织的是2米宽的棉布,需要102个棉纱,每个棉纱的线头都有固定位置,错一根都不行。
“接线头,听起来似乎是极其简单的工作,但在纬编工眼里是一项技术活,线头接得快,布就织得多;线头系得小,布面就看不出瑕疵。”姜正涛说,断线加更换尾纱,算下来他们一天得接四五百个线头。而接线头听起来是小事儿,实际上是纺织工作中的一项“大活”,能及时将断线头接起来,还得通过观察布面的疵点确定坏针的位置并及时更换。每一台织机有90个喂纱器,2000—3000枚织针,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到比发丝还细的棉线,同时还得隔着玻璃时刻观察布面上的疵点,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得持续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可想其对眼睛的考验。现在,接线头、装针、挂纱等技术,在姜正涛手里已经非常娴熟,就拿装针来说,一般的工人一次可以装10来枚,而姜正涛可以同时装20枚左右,仅需要不到10秒钟。
纬编工的另一个“绝活儿”就是“找坏针”。以2米宽的布面为例,机器需要安装2640根针同时工作,这些针排列有序,每一根都有指定的位置和编号,由于长期摩擦,这些针容易出现问题,纬编工们需要通过肉眼及时发现布面瑕疵,对应找出哪一根针,然后进行维修或更换。如果处理不及时,一分钟就能织出一米多长的残品。而织好的布在机器下方一直旋转,纬编工还要透过玻璃看布面有没有瑕疵,这自然又增加了难度。2011年,在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姜正涛获得全国第八名的成绩。2014年他又一次参加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姜正涛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殊荣。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纺织工人,姜正涛表示要继续发挥好“工匠精神”,更加刻苦地钻研技术,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做好“传帮带”工作,把所学所知传给身边的工友们。
车社海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设计师,正高级工程师
2021年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
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在青岛宏大纺机公司员工们的眼中,车社海是公司产品核心技术带头人、总设计师,车社海的骨子里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儿,正是这种劲头成就了他的纺机专家梦。
2007年10月~2008年6月,车社海带领技术团队立下军令状,突破多项技术封锁,研制成功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该项目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纺织机械十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之一,2011年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受到各界关注。
近年来,车社海带领技术团队持续攻关,取得了一项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绩。
一是高效插管装置。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络筒机一般配置为60锭-72锭,特别是生产21英支以下的粗支纱时,需要配套3套生头机构,插管速度就成了整个络筒机的瓶颈,国外同行先后开发了双插管机构,结构复杂并都有相应的专利保护。车社海和技术团队经过近一年的攻关,开发了一种高效插管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插管速度比原有的插管机构速度提高了近一倍,一套插管机构的插管数量就可以达到国外两套插管机构的插管数量,并彻底解决了原有插管机构的对管纱成形要求高、效率低、故障率高、卡管等问题,实际插管速度达到55个/分以上。目前,该装置已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日本发明专利、三项意大利发明专利、三项德国发明专利。
二是落筒小车。这一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原来的络筒机都是由人工落筒,由于纺织企业用工的不断减少,要求用落筒小车进行落筒。车社海带领团队通过不断努力,先后设计开发了三代落筒小车。第一代以机械为主,属于起步阶段。第二代小车完全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发明了新的放管装置,解决了放管装置对单锭要求较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放管成功率,新的分管机构及自动检测诊断装置,提高了落筒小车的稳定可靠性,现已经大批量用于自动络筒机上。第三代落筒小车实现了智能化,可实现单锭之间相互借管、单独分管、单独抓纱、无筒纱时自动生头、筒纱质量追踪及故障自主诊断等,降低了落筒小车的调试难度,进一步提高了落筒成功率。
三是单锭自助生头装置,这个装置属于国内外首创,解决了某种原因造成的单锭排满管现象以及排满管造成的整机回丝缠绕问题,同时解决了管纱输送过程中的卡堵现象,提高了整机供管效率,提高了整机的生产效率,大大减少了设备的维护工作量。
2020年底,车社海和团队共同主持研发的VCRO型自动络筒机,在多个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谈到工作,车社海笑着说,“人这一生,就是要不断地奋斗,不停地奔跑,脚踏实地掌握一技之长,即使再平凡的岗位,也会因努力而闪光。”
郭超 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事业部焊工班班长,高级技师
2018年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
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36岁的郭超拥有焊接高级技师职称,同时也是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特种设备操作技能教师。2016年~2020年连续五年被聘为公司“首席员工”,2021年被聘为公司首批“首席技师”。郭超坚守在焊工岗位上,用苦练勤学、硬核技术和担当奉献,展示了新时代焊接工人独有的风采和魅力。
2003年,在技校学习的郭超进入了恒天重工,开始了他的焊接实习生涯。为了尽快掌握岗位技能,郭超始终以焊接大师为榜样,苦练基本功,努力学习各个空间位置的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为了解决遇到的焊接问题,他更是铆足了劲儿,翻资料、问同事、不停想、反复焊,问题解决不了绝对“不停工”、“不松手”。就凭着这股韧劲儿,郭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焊接问题,自身的焊接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实习当年就被评为公司的优秀学员。
郭超不但苦练基本功,更是充分利用技术比武平台和同行过招,甚至驱车上百里,向业内外焊接高手虚心求教,在焊花四溅中交流技术。郭超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方法,在中国恒天集团公司第五届、第七届技能大赛焊工组中获得优秀成绩,在第14届“振兴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河南省选拔赛中荣获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焊接是一种技术,但是对于郭超来说,焊接却是一门艺术,有着不能言说的魅力,身为加工事业部二工部焊工班班长的他,潜心研究新材料钛合金焊接技术,通过工装改进,减小热输入,自制各种形状、尺寸的保护拖罩等措施,使原本只能在300mm试板上的试验,成功运用到单条焊缝长度达2800mm的实际焊接工艺中,使得焊缝表面银白色率达98%以上,为公司钛合金焊接提供了相当宝贵的借鉴经验。郭超对焊接工作是“精益求精”,绿色纤维成套装备项目是公司未来10年主推的环保绿色新兴化纤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其中,熔体管道在绿色纤维项目中自蒸发溶解机开始经预混合罐、过滤机、增压泵、分配至纺丝机,覆盖整个系统,全流程原液输送,负责所有设备喂料供给,被称作绿色纤维项目的“经脉”。而过滤机段熔体管路为整套管路的核心部位,共分为进胶口出胶口上下两层,管道与8台过滤机合配焊接完成后,设计要求过滤机水平误差应控制在0.1mm范围内,作为冷焊件,如此高的公差要求在公司尚属首次。该段管路相比其它零部件,首先是形状结构更为复杂,法兰面空间位置不一致;其次是工序长,需要逐段对接抛磨,反复依靠工装及装配现场过滤机定位,以确保各螺栓孔及法兰面对正及紧配,组焊难度极大。为了保证过滤机能够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该段管路全部采用手工氩弧焊进行焊接,所有尺寸都需要通过提前预留收缩量和在焊接中对变形的控制来保证。鸿泰鼎首条过滤机段管路从开始组焊到合配结束历时半年还多,为保证后续过滤机段管路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出产,郭超和团队通过对每道焊缝收缩量的记录,发现相同焊接参数下,焊接顺序的不同对焊接收缩量和变形量有较大影响。经过对焊接工艺优化改进及焊接过程中对焊接变形的控制,与此前相比,进出胶管路施工周期缩短至1个月,整体装配水平误差控制在0.1mm范围以内,不断刷新冷焊技术工人精度尺寸把控难度系数。郭超用手中的普通的电焊,带领焊工班成员创造出一份属于他们的“不平凡的成绩”。
“做焊工中的行家里手”,一直是郭超的职业追求。他不仅苦练,更是勤学,在“拿证”的道路上一次次过关斩将,2004年取得了压力容器操作证,2008年取得高级焊工资格证,2014年取得技师资格证,2015年取得特种设备操作技能教师资格证,2018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并在2017年完成了清华大学班组长岗位能力远程培训。看到周边儿拥有本科、研究生文凭的优秀同事,郭超便开始悄悄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焊接之外的知识,于2010年通过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四年半的时间成为了有本科文凭的新时代工人。
2018年,“郭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郭超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倍感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冷焊组、车磨组、镗铣组、特种工艺组四个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截至2021年底工作室共完成创新成果37项,成果转化30项,形成工作方法7项,建议优化工艺流程9项,推进钛合金焊接工艺、龙门焊接机器人、绿纤熔体管路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等多项高精尖制造加工技术运用到纺织机械设备产品中,累计为公司降本增效经济价值1045.12万元。“郭超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评为郑州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以匠心守初心,郭超在焊接技术的毫厘之间诠释了工匠精神。
(来源:东方企业文化杂志)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